你家孩子是不是也曾有這樣的情景?
看到哥哥姊姊因為幫忙做家事而得到獎勵,他們也立刻變得勤快起來?
或是,看到卡通裡的角色因為說謊而受到懲罰,他們下次說話時會更小心翼翼?🤔 這可不是巧合!
副標:媽媽的一句「你可以!」比安全門還重要:信任感就是起跑線
主軸理論:成就動機、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
有天你發現,寶寶不再滿足於在地墊上翻滾,而是突然想「征服」客廳沙發,甚至試著搬椅子、扭門把、攀窗台。你一邊喊著:「不可以!危險!」一邊又忍不住笑出來,因為那眼神實在太堅定、太像你老公想偷吃冰淇淋時的樣子 😂
但你知道嗎?這不是叛逆,這是天生的「成就渴望」正在萌芽。而且——這份「冒險魂」,很大一部分是你親手培養出來的!
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(Albert Bandura)提出「自我效能感 self-efficacy」這個概念,指的是:一個人對自己有沒有能力完成某件事的主觀信念。
白話一點就是:我做不做得來?我值不值得再試一次?
舉例來說:
同樣是跌倒後的寶寶,有的爬起來繼續衝,有的坐在地上哭不敢動。差別可能不是運動能力,而是內在的「自我效能感」不同。
一個自我效能高的孩子,會覺得:「我跌倒只是還沒學會,不是我不行。」
而這份「我可以的信心」怎麼來的?不是天生,也不只靠鼓勵,是長期累積的「成功經驗」+「他人信任」堆出來的。
成就動機(achievement motivation)是什麼?可以理解為:想要進步、想要做得更好、想證明自己有能力 的那股內在驅力。
大人有,大寶寶也有。只要給他一點自由,他就會開始做這些事:
自己爬上滑梯(即使第一次就卡在中間)
拿著小湯匙餵自己(即使灑滿整桌)
嘗試把積木疊得更高、更穩
這些行為背後,正是那股「我想試試看」的動機在燃燒。🧯
你會發現:孩子的成就動機,從來不是因為「大人叫他做」,而是因為「他想證明自己可以」。而只要他「做到一次」,那份成就感就會像養分一樣,讓他再接再厲。
來想像兩個畫面:
寶寶站在沙發邊搖搖晃晃,媽媽喊:「你會跌啦!不可以爬上去,坐好!」
👉 這時候,孩子學到的是:冒險會被阻止、我可能不被允許去嘗試。
寶寶站起來,媽媽蹲下來說:「加油~慢慢來,我看著你。」
👉 這時候,孩子學到的是:我可以自己來,有人相信我,也有人接住我。
兩種回應,會漸漸養出兩種不同風格的孩子:
一種是習慣等指令、怕失敗的「等被救型」;
一種是勇於試錯、跌倒也會笑的「試試看型」。
前者長大後可能比較依賴指導、不敢主動;後者則更有「我可以自己想辦法」的底氣。這就是「自我效能感」在人格裡的基礎差異。
想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效能,不需要開什麼訓練課,只要把日常小事「做對」就好。
太簡單會無聊,太難會打擊信心。給孩子一點挑戰,但要在他能力可及的範圍內。
例如:一歲多的孩子,可以讓他自己拿湯匙吃飯、自己收玩具——做不完沒關係,重點是他能體驗「我做得來」的感覺。
每次做完一件事,就是一個小勝利。即使是扣上鞋帶、裝好積木,也都是他內心的「YES」。
媽媽的讚美可以具體一點:「你剛剛疊得超高耶~好穩喔!」這比單純說「好棒」更能強化孩子的內在成就感。
班杜拉強調:來自重要他人的語言,有助於提升自我效能的信心來源。
當孩子挑戰新事物時,請放下你的預設擔心,多說:「我看到你在想辦法了」「我相信你會試出來」「沒關係,這就是在練習啊~」這些語句,會在他心裡成為一個「被允許跌倒的空間」。
大人犯錯時怎麼反應,孩子全都看在眼裡。
你可以說:「啊我剛剛切歪了,不過沒關係,我可以再試一次」👉 這就是無形中給孩子一個:「錯了也沒事,我有修正力」的範本。
我們常以為冒險是「危險的行為」,但在心理層面,冒險其實是每個孩子向世界說:「我準備好要自己來看看了」的宣言。
當他嘗試自己穿襪子、拉開抽屜、搭出一個怪怪的積木城堡,這些「小冒險」的背後,是他在練習解決問題、管理挫折、主動出擊——這些未來在學校、社交、職場都會用到的能力,都在你眼前慢慢萌芽。
而你,作為最早的支持者,給他的不是「指導怎麼做才對」,而是那句最重要的:「你可以的,我相信你。」
很多爸媽在陪孩子冒險時,其實也在與自己內心的小孩對話:
當孩子一次又一次挑戰時,你是否也想起自己曾經很怕失敗?
當你鼓勵孩子試一次,是不是也在練習對自己說:「沒關係,錯了也沒事」?
成就動機不是孩子的專利,每個父母在育兒裡也都在重新學會「怎麼相信自己」。
「你可以。」不是讓他變勇敢,而是告訴他:跌倒也不孤單。
—寫給你,正在放手也在守候的你。
你知道嗎?寶寶剛出生眼睛看不清楚,但最愛看的就是媽媽的臉!
📌主題方向:新生兒視力發展、生理認知、親子依附
還記得第一次抱著寶寶時,那雙睜開的眼睛嗎?他好像望著你,又好像在迷霧中搜尋什麼。新生兒的視力其實非常模糊,只有約0.01左右,相當於我們近視3000度時的世界。但神奇的是,他們天生就「設定好」最喜歡看一張臉——就是媽媽的臉!
根據《Developmental Science》(2021)的一項研究指出,人類寶寶在出生後的幾個小時內,就已經表現出對人臉的偏好。而媽媽的臉,因為是最常出現在寶寶眼前的畫面,加上熟悉的氣味與聲音,自然成為寶寶「最想看清楚的第一張臉」。
而且,新生兒的視線焦距最佳距離剛好是20–30公分,這個距離就是媽媽餵奶、抱寶寶時臉與寶寶眼睛的距離。也就是說,寶寶的世界一開始就只為了親近你而設計。
👶 0–1個月:模糊視野,只能看到高對比(黑白)圖像與光影變化,喜歡看移動物體與人臉輪廓。
👀 2–3個月:開始追視物體,能注視並分辨媽媽與其他人的臉。
🌈 4–6個月:能分辨顏色,視力提升到約0.05,逐漸對環境產生更多興趣。
🌟 6個月以上:視力接近0.1,可以認得熟悉人物與玩具,對遠方事物也開始感興趣。
近距離互動:每天抱寶寶、餵奶時多與他對視、微笑,讓他感受到臉部表情的變化。
使用黑白圖卡:新生兒對高對比圖案特別敏感,黑白圖卡是很好的視覺刺激工具。
慢慢移動玩具:適當地讓玩具在寶寶眼前慢速移動,幫助眼球協調與追視能力。
善用自然光:讓寶寶白天在自然光線下活動,幫助眼睛調節與分辨明暗。
Farroni, T. et al. (2021). Infants’ preference for faces: a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 perspective. Developmental Science.
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(AAP), 2023:關於視覺發展的育兒建議。
台灣兒科醫學會《嬰幼兒眼睛健康照護手冊》
小茹媽媽說:「我以前以為寶寶看不懂我在幹嘛,結果有一天我笑著跟他說話,他居然笑了!那個瞬間真的很感動,像是在說『我知道妳是媽媽』。後來我每天都盯著他看,現在他也愛盯著我看,好像真的認得我了!」
雖然寶寶剛出生時看不清楚這個世界,但他最想看見的,是你那張溫柔又熟悉的臉。
(chatgpt)
《三歲人類的儀式感修煉手冊——那些「我!自!己!」教會我們的事》
文/育兒觀察日記
當三歲娃用顫抖的小手死命護住吸管,眼淚鼻涕齊飛大喊「我要自己插」時,請深吸一口氣——這不是叛逆,而是人類幼兒正在進行「宇宙主權宣示儀式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