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信任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信任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25年7月4日 星期五

界線崩壞中?孩子是你的行為複印機

 

📘 系列四:家長界線崩壞中?你才是孩子的活體教科書!

#親子教育反思 #自我界線 #家長榜樣

🤯 罵孩子雙標?先問自己:「我刷手機卻要他讀書?」「我暴怒卻要他冷靜?」——孩子是你的行為複印機啊!(驚醒)

🧩 心理學暴擊:鏡像神經元效應

🔍 科學證實:孩子大腦靠模仿父母學習!當你:
│ 踩到人說「借過」 vs 吼「不會讓路啊?」
│ 遲到道歉 vs 辯解「塞車怪我嗎?」
👉 你怎麼處理錯誤,孩子就怎麼複製!

✅ 成為「有界線大人」的修練:

✨ 戒掉情緒勒索毒詞
❌ 「你再這樣媽媽要哭了!」、「我白養你了!」
⭕️ 「我們都有點生氣,先暫停十分鐘。」(示範情緒管理)

✨ 說「這是原則,不是心情」
孩子抗議時,指著家庭憲法:「看!這條我們上週一起定的,跟媽媽現在心情無關喔~」

✨ 當「定錨型父母」
│ 情緒穩定 → 孩子有安全感
│ 說到做到 → 孩子學會信任
│ 承認錯誤 → 孩子知道脆弱不可恥

🌿 行動呼籲 CTA

最好的教養,是活出你希望孩子成為的樣子!
👍 按讚對自己喊聲:「當父母好難,但我還在進步!」
🔔 追蹤我,下篇聊「養出打不垮的韌性小孩」


2025年6月4日 星期三

🚀 孩子的學步期的「冒險魂」其實是你養出來的(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)


副標:媽媽的一句「你可以!」比安全門還重要:信任感就是起跑線
主軸理論:成就動機、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


🚼 一歲半的小怪獸,其實在做人生大實驗

有天你發現,寶寶不再滿足於在地墊上翻滾,而是突然想「征服」客廳沙發,甚至試著搬椅子、扭門把、攀窗台。你一邊喊著:「不可以!危險!」一邊又忍不住笑出來,因為那眼神實在太堅定、太像你老公想偷吃冰淇淋時的樣子 😂

但你知道嗎?這不是叛逆,這是天生的「成就渴望」正在萌芽。而且——這份「冒險魂」,很大一部分是你親手培養出來的!


🧠 自我效能是什麼?是孩子對「自己能做到」的信念

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(Albert Bandura)提出「自我效能感 self-efficacy」這個概念,指的是:一個人對自己有沒有能力完成某件事的主觀信念。

白話一點就是:我做不做得來?我值不值得再試一次?

舉例來說:

  • 同樣是跌倒後的寶寶,有的爬起來繼續衝,有的坐在地上哭不敢動。差別可能不是運動能力,而是內在的「自我效能感」不同。

  • 一個自我效能高的孩子,會覺得:「我跌倒只是還沒學會,不是我不行。」

而這份「我可以的信心」怎麼來的?不是天生,也不只靠鼓勵,是長期累積的「成功經驗」+「他人信任」堆出來的。


💡 成就動機的種子,是日常細節灌溉出來的

成就動機(achievement motivation)是什麼?可以理解為:想要進步、想要做得更好、想證明自己有能力 的那股內在驅力。

大人有,大寶寶也有。只要給他一點自由,他就會開始做這些事:

  • 自己爬上滑梯(即使第一次就卡在中間)

  • 拿著小湯匙餵自己(即使灑滿整桌)

  • 嘗試把積木疊得更高、更穩

這些行為背後,正是那股「我想試試看」的動機在燃燒。🧯

你會發現:孩子的成就動機,從來不是因為「大人叫他做」,而是因為「他想證明自己可以」。而只要他「做到一次」,那份成就感就會像養分一樣,讓他再接再厲。


🔑 父母的語言,決定了孩子起跑線的方向

來想像兩個畫面:

A.

寶寶站在沙發邊搖搖晃晃,媽媽喊:「你會跌啦!不可以爬上去,坐好!」
👉 這時候,孩子學到的是:冒險會被阻止、我可能不被允許去嘗試。

B.

寶寶站起來,媽媽蹲下來說:「加油~慢慢來,我看著你。」
👉 這時候,孩子學到的是:我可以自己來,有人相信我,也有人接住我。

兩種回應,會漸漸養出兩種不同風格的孩子:

  • 一種是習慣等指令、怕失敗的「等被救型」;

  • 一種是勇於試錯、跌倒也會笑的「試試看型」。

前者長大後可能比較依賴指導、不敢主動;後者則更有「我可以自己想辦法」的底氣。這就是「自我效能感」在人格裡的基礎差異。


🧩 實驗室外的自我效能養成法:育兒現場的 4 大關鍵

想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效能,不需要開什麼訓練課,只要把日常小事「做對」就好。

1️⃣ 給孩子「可完成的任務」

太簡單會無聊,太難會打擊信心。給孩子一點挑戰,但要在他能力可及的範圍內。

例如:一歲多的孩子,可以讓他自己拿湯匙吃飯、自己收玩具——做不完沒關係,重點是他能體驗「我做得來」的感覺。

2️⃣ 創造「微成功經驗」

每次做完一件事,就是一個小勝利。即使是扣上鞋帶、裝好積木,也都是他內心的「YES」。

媽媽的讚美可以具體一點:「你剛剛疊得超高耶~好穩喔!」這比單純說「好棒」更能強化孩子的內在成就感。

3️⃣ 傾聽 + 支持式語言

班杜拉強調:來自重要他人的語言,有助於提升自我效能的信心來源。

當孩子挑戰新事物時,請放下你的預設擔心,多說:「我看到你在想辦法了」「我相信你會試出來」「沒關係,這就是在練習啊~」這些語句,會在他心裡成為一個「被允許跌倒的空間」。

4️⃣ 示範與身教:你怎麼面對錯誤,孩子就怎麼看待挑戰

大人犯錯時怎麼反應,孩子全都看在眼裡。

你可以說:「啊我剛剛切歪了,不過沒關係,我可以再試一次」👉 這就是無形中給孩子一個:「錯了也沒事,我有修正力」的範本。


🧗‍♀️ 孩子的冒險,不只是走樓梯那麼簡單

我們常以為冒險是「危險的行為」,但在心理層面,冒險其實是每個孩子向世界說:「我準備好要自己來看看了」的宣言

當他嘗試自己穿襪子、拉開抽屜、搭出一個怪怪的積木城堡,這些「小冒險」的背後,是他在練習解決問題、管理挫折、主動出擊——這些未來在學校、社交、職場都會用到的能力,都在你眼前慢慢萌芽。

而你,作為最早的支持者,給他的不是「指導怎麼做才對」,而是那句最重要的:「你可以的,我相信你。」


🪞 給父母的思考練習:你的「冒險魂」,還在嗎?

很多爸媽在陪孩子冒險時,其實也在與自己內心的小孩對話:

  • 當孩子一次又一次挑戰時,你是否也想起自己曾經很怕失敗?

  • 當你鼓勵孩子試一次,是不是也在練習對自己說:「沒關係,錯了也沒事」?

成就動機不是孩子的專利,每個父母在育兒裡也都在重新學會「怎麼相信自己」。


💬 小語錄結尾

「你可以。」不是讓他變勇敢,而是告訴他:跌倒也不孤單。
—寫給你,正在放手也在守候的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