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嗎?寶寶肚臍脫落後還是要繼續觀察,保持乾燥才安心!
許多新手爸媽看到寶寶的肚臍終於「掉下來」,心裡大鬆一口氣,彷彿通過了一道新生兒照顧的關卡。但你知道嗎?肚臍脫落後的那幾天,反而是感染風險最高的時期,需要特別留意清潔與乾燥狀況喔!
🌱 為什麼肚臍脫落後還要注意?
寶寶出生時剪斷的臍帶,其實是一條通往媽媽體內的大血管連結,雖然出生後不再有生理功能,但脫落之前仍是開放性傷口,一旦細菌跑進去,就有可能引發臍炎(Omphalitis)。
根據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(NEJM, 2022)》指出,雖然臍炎的發生率不高(每千名中約1–2人),但若未及時治療,有機會引發敗血症甚至腦膜炎,對新生兒是相當嚴重的威脅。
🧐 如何正確照顧脫落後的肚臍?
-
保持乾燥: 清洗寶寶時,用溫水與乾淨紗布清潔肚臍周圍,之後務必「輕拍乾」或讓其自然風乾。
-
避免包住肚臍: 換尿布時,請將尿布往下摺一摺,不要蓋住肚臍,避免尿液悶濕。
-
不需使用酒精: 根據台灣與WHO建議,若無感染情況,肚臍不需要特別使用酒精清潔,反而會讓皮膚更乾燥。(很重要!!!)
-
不塗藥、不貼東西: 不需要使用藥膏或創可貼,保持清爽就是最好的護理。
🚨 什麼時候該就醫?
如果你觀察到以下症狀,請儘速帶寶寶回診:
-
肚臍紅腫且持續擴大
-
有黃色、綠色或臭味分泌物
-
寶寶哭鬧不安、發燒或精神差
-
肚臍脫落後仍出血不止(少量出血可用紗布輕壓止血)
有些寶寶肚臍會出現肉芽組織(俗稱「肚臍花」),這也不是大問題,兒科醫師通常會使用硝酸銀塗抹數次就能改善。
📚 根據哪些醫學文獻?
-
WHO《Umbilical Cord Care at Birth》(2022)
-
NEJM《Omphalitis in the Newborn》(2022)
-
台灣新生兒學會照護指引、《兒科護理手冊》
✅ 小提醒
-
肚臍脫落通常是出生後7~15天之間,提早或延後都可能是身體或照顧方式的訊號,請與兒科醫師確認。
-
雖然看起來「只是個小傷口」,但肚臍的護理,其實是寶寶第一道免疫防線的訓練場。
💬 一句話總結
寶寶的肚臍雖然只是小小一點,但用心照顧卻能預防大麻煩,爸媽多一點觀察,就能多一分安心!
(chatgpt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