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親子互動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親子互動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25年6月25日 星期三

柔性教養慘變「沒大沒小」?重建教養規範

 

📘 系列二:柔性教養慘變「沒大沒小」?你不是軟弱,是少了這個!

#柔性教養失敗 #重建教養規範 #教養界線重設

💬 曾經發誓不對孩子吼叫,現在他卻把你當空氣... 內心OS:「說好的溫柔堅定呢?難道我注定當惡媽?」(抱頭)

⚖️ 心理學打臉:柔性≠放任!關鍵在「界線透明度」

🔍 發展理論警告:維高斯基提出「鷹架理論」—孩子需要清楚框架才能學習!當父母只說「不可以」卻不執行,孩子大腦會混亂:「所以其實可以?」(眼神死)

🛠️ 三步重設「剛柔並濟」界線:

1️⃣ 寫出「家庭憲法」貼冰箱(例:)
│ ✅ 玩玩具後自己收 → 否則暫停明日遊戲權
│ ✅ 動手打人 → 冷靜角5分鐘+事後討論
▶️ 重點:後果必須「立即發生」(拖延=無效!)

2️⃣ 當「規則NPC」,不當情緒Boss
❌ 暴怒版:「你再不收我就全丟掉!」
⭕️ 教練版:「記得我們的約定嗎?玩具流浪了會難過喔~」

3️⃣ 用「我知道...但...」神句
「我知道你很生氣弟弟搶玩具(共情),我們約好不動手(界線),現在請去冷靜角(後果)。」

🌿 行動呼籲 CTA

把模糊地帶變成親子安全區!
👍 按讚收藏這篇,下次孩子挑戰界線時深呼吸拿出來看!
🔔 追蹤我,下篇解鎖「讓孩子自願負責」的魔法


2025年6月4日 星期三

🚀 孩子的學步期的「冒險魂」其實是你養出來的(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)


副標:媽媽的一句「你可以!」比安全門還重要:信任感就是起跑線
主軸理論:成就動機、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


🚼 一歲半的小怪獸,其實在做人生大實驗

有天你發現,寶寶不再滿足於在地墊上翻滾,而是突然想「征服」客廳沙發,甚至試著搬椅子、扭門把、攀窗台。你一邊喊著:「不可以!危險!」一邊又忍不住笑出來,因為那眼神實在太堅定、太像你老公想偷吃冰淇淋時的樣子 😂

但你知道嗎?這不是叛逆,這是天生的「成就渴望」正在萌芽。而且——這份「冒險魂」,很大一部分是你親手培養出來的!


🧠 自我效能是什麼?是孩子對「自己能做到」的信念

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(Albert Bandura)提出「自我效能感 self-efficacy」這個概念,指的是:一個人對自己有沒有能力完成某件事的主觀信念。

白話一點就是:我做不做得來?我值不值得再試一次?

舉例來說:

  • 同樣是跌倒後的寶寶,有的爬起來繼續衝,有的坐在地上哭不敢動。差別可能不是運動能力,而是內在的「自我效能感」不同。

  • 一個自我效能高的孩子,會覺得:「我跌倒只是還沒學會,不是我不行。」

而這份「我可以的信心」怎麼來的?不是天生,也不只靠鼓勵,是長期累積的「成功經驗」+「他人信任」堆出來的。


💡 成就動機的種子,是日常細節灌溉出來的

成就動機(achievement motivation)是什麼?可以理解為:想要進步、想要做得更好、想證明自己有能力 的那股內在驅力。

大人有,大寶寶也有。只要給他一點自由,他就會開始做這些事:

  • 自己爬上滑梯(即使第一次就卡在中間)

  • 拿著小湯匙餵自己(即使灑滿整桌)

  • 嘗試把積木疊得更高、更穩

這些行為背後,正是那股「我想試試看」的動機在燃燒。🧯

你會發現:孩子的成就動機,從來不是因為「大人叫他做」,而是因為「他想證明自己可以」。而只要他「做到一次」,那份成就感就會像養分一樣,讓他再接再厲。


🔑 父母的語言,決定了孩子起跑線的方向

來想像兩個畫面:

A.

寶寶站在沙發邊搖搖晃晃,媽媽喊:「你會跌啦!不可以爬上去,坐好!」
👉 這時候,孩子學到的是:冒險會被阻止、我可能不被允許去嘗試。

B.

寶寶站起來,媽媽蹲下來說:「加油~慢慢來,我看著你。」
👉 這時候,孩子學到的是:我可以自己來,有人相信我,也有人接住我。

兩種回應,會漸漸養出兩種不同風格的孩子:

  • 一種是習慣等指令、怕失敗的「等被救型」;

  • 一種是勇於試錯、跌倒也會笑的「試試看型」。

前者長大後可能比較依賴指導、不敢主動;後者則更有「我可以自己想辦法」的底氣。這就是「自我效能感」在人格裡的基礎差異。


🧩 實驗室外的自我效能養成法:育兒現場的 4 大關鍵

想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效能,不需要開什麼訓練課,只要把日常小事「做對」就好。

1️⃣ 給孩子「可完成的任務」

太簡單會無聊,太難會打擊信心。給孩子一點挑戰,但要在他能力可及的範圍內。

例如:一歲多的孩子,可以讓他自己拿湯匙吃飯、自己收玩具——做不完沒關係,重點是他能體驗「我做得來」的感覺。

2️⃣ 創造「微成功經驗」

每次做完一件事,就是一個小勝利。即使是扣上鞋帶、裝好積木,也都是他內心的「YES」。

媽媽的讚美可以具體一點:「你剛剛疊得超高耶~好穩喔!」這比單純說「好棒」更能強化孩子的內在成就感。

3️⃣ 傾聽 + 支持式語言

班杜拉強調:來自重要他人的語言,有助於提升自我效能的信心來源。

當孩子挑戰新事物時,請放下你的預設擔心,多說:「我看到你在想辦法了」「我相信你會試出來」「沒關係,這就是在練習啊~」這些語句,會在他心裡成為一個「被允許跌倒的空間」。

4️⃣ 示範與身教:你怎麼面對錯誤,孩子就怎麼看待挑戰

大人犯錯時怎麼反應,孩子全都看在眼裡。

你可以說:「啊我剛剛切歪了,不過沒關係,我可以再試一次」👉 這就是無形中給孩子一個:「錯了也沒事,我有修正力」的範本。


🧗‍♀️ 孩子的冒險,不只是走樓梯那麼簡單

我們常以為冒險是「危險的行為」,但在心理層面,冒險其實是每個孩子向世界說:「我準備好要自己來看看了」的宣言

當他嘗試自己穿襪子、拉開抽屜、搭出一個怪怪的積木城堡,這些「小冒險」的背後,是他在練習解決問題、管理挫折、主動出擊——這些未來在學校、社交、職場都會用到的能力,都在你眼前慢慢萌芽。

而你,作為最早的支持者,給他的不是「指導怎麼做才對」,而是那句最重要的:「你可以的,我相信你。」


🪞 給父母的思考練習:你的「冒險魂」,還在嗎?

很多爸媽在陪孩子冒險時,其實也在與自己內心的小孩對話:

  • 當孩子一次又一次挑戰時,你是否也想起自己曾經很怕失敗?

  • 當你鼓勵孩子試一次,是不是也在練習對自己說:「沒關係,錯了也沒事」?

成就動機不是孩子的專利,每個父母在育兒裡也都在重新學會「怎麼相信自己」。


💬 小語錄結尾

「你可以。」不是讓他變勇敢,而是告訴他:跌倒也不孤單。
—寫給你,正在放手也在守候的你。

2025年5月20日 星期二

寶寶偵探大出動:非要我站著抱才肯安靜…你是不是也有同樣的經驗?

👶寶寶偵探大出動:媽媽你給我站起來!🙋‍♀️
每次一坐下,寶寶馬上就「警報響起」開始哇哇叫,非要我站著抱才肯安靜…你是不是也有同樣的經驗?🤔
來來來,讓我們一起來破解這個「小偵探」的秘密吧!🔍✨

1️⃣ 前庭感覺小雷達🛰️
寶寶身體裡有個「小陀螺儀」!
你走動、站著時,他會感受到晃動和平衡的變化,就像坐在搖搖椅一樣舒服。
一停下來(坐下),他馬上發現「欸?怎麼不動了?」開始抗議啦!

2️⃣ 本體感覺小偵探🦶
站著抱和坐著抱,寶寶身體的壓力和支撐感完全不一樣!
就像你坐雲霄飛車和坐沙發的差別,寶寶一秒就能分辨出來~🎢🛋️

3️⃣ 原始本能求生術🐻‍❄️
動物媽媽帶寶寶逃命時,寶寶會自動進入「冷靜模式」讓媽媽好移動。
人類寶寶也一樣,站著抱、走動時,他們特別有安全感,情緒也超穩定!

4️⃣ 觸覺&安全感包覆🫶
被媽媽抱著、搖搖晃晃,寶寶就像回到肚子裡一樣有安全感。
一坐下,這種「搖搖包裹感」消失,寶寶就覺得「媽媽是不是要離開我了?」開始小小抗議~

5️⃣ 媽媽的心電感應💓
你的動作、情緒,寶寶都能感受到!
你想放鬆,他馬上像有無線電波一樣連線偵測~

🌈生活比喻小結論🌈
抱著走動=雲霄飛車🎢+搖搖椅=超有安全感

坐下來=突然停車🛑=「咦?怎麼了?」開始警覺

媽媽的動作和情緒=寶寶的「無線電波」隨時接收📡

每個寶寶的小雷達靈敏度不一樣,有的超級偵探,有的比較能接受靜靜被抱。
這都是正常現象,隨著長大會慢慢適應的喔!💪🥰

媽媽們,加油!
你不是一個人,大家都在「站著抱寶寶」的路上努力~🤣💖

#新手媽媽 #育兒日常 #媽媽的日常 #寶寶偵探 #媽媽抱抱 #育兒知識 #生活比喻 



2025年5月18日 星期日

為什麼孩子學形狀要先玩積木?從3D到2D學習形狀和空間感

從3D到2D:為什麼孩子學形狀要先玩積木?🎲🧩

你家寶寶是不是也超愛把積木丟來丟去、咬來咬去?你有沒有想過,這些看起來像在「搗蛋」的動作,其實是寶寶在學習形狀和空間感的第一步呢?😉

2025年5月14日 星期三

【如何讓寶寶玩出專注力!】

【磁吸拼圖書|讓寶寶玩出專注力!】

你是不是也常常想找一款「不會玩兩分鐘就散落一地」的益智玩具?
這本 兒童磁吸拼圖書,可能會是你夢寐以求的育兒神隊友!

這不是普通的拼圖——
是會乖乖黏在書上的磁吸拼圖!告別零件滿地、收拾崩潰的日常,讓孩子玩得專注,爸媽也能喘口氣。

適合年齡:2歲以上
✔ 2-3歲|訓練小手肌、開始理解形狀與顏色配對
✔ 3-5歲|進階練習圖像辨識、空間概念、主題理解
✔ 5歲以上|可作為故事延伸、創意說故事工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