📘 系列二:柔性教養慘變「沒大沒小」?你不是軟弱,是少了這個!
#柔性教養失敗 #重建教養規範 #教養界線重設
💬 曾經發誓不對孩子吼叫,現在他卻把你當空氣... 內心OS:「說好的溫柔堅定呢?難道我注定當惡媽?」(抱頭)
⚖️ 心理學打臉:柔性≠放任!關鍵在「界線透明度」
🔍 發展理論警告:維高斯基提出「鷹架理論」—孩子需要清楚框架才能學習!當父母只說「不可以」卻不執行,孩子大腦會混亂:「所以其實可以?」(眼神死)
🛠️ 三步重設「剛柔並濟」界線:
1️⃣ 寫出「家庭憲法」貼冰箱(例:)
│ ✅ 玩玩具後自己收 → 否則暫停明日遊戲權
│ ✅ 動手打人 → 冷靜角5分鐘+事後討論
▶️ 重點:後果必須「立即發生」(拖延=無效!)
2️⃣ 當「規則NPC」,不當情緒Boss
❌ 暴怒版:「你再不收我就全丟掉!」
⭕️ 教練版:「記得我們的約定嗎?玩具流浪了會難過喔~」
3️⃣ 用「我知道...但...」神句
「我知道你很生氣弟弟搶玩具(共情),但我們約好不動手(界線),現在請去冷靜角(後果)。」
🌿 行動呼籲 CTA
把模糊地帶變成親子安全區!
👍 按讚收藏這篇,下次孩子挑戰界線時深呼吸拿出來看!
🔔 追蹤我,下篇解鎖「讓孩子自願負責」的魔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