👀「你怎麼做,孩子就怎麼學」:原來我們一直在當孩子的活教材
——班杜拉「觀察學習」× 父母的日常示範力
📌 前言
有沒有發現──孩子不一定記得你教了什麼,但總是記得你怎麼做。
你在煮飯時哼歌,他也會邊玩邊唱;
你講電話時皺眉,他過一會兒也拿著玩具電話裝模作樣;
甚至你以為他沒看到的「你對人發火」那一瞬間,
過幾天竟從他身上原封不動演出一遍😱
心理學家班杜拉曾說:「人類大部分的學習,不是透過直接經驗,而是來自觀察別人。」
這就是所謂的 「觀察學習(Observational Learning)」,或也叫做「模仿學習」。
它是孩子發展行為、態度、信念與情緒反應的重要來源,尤其是在0~6歲這段「照單全收」的黃金吸收期。
也就是說,你是孩子最貼身的楷模。
不是完美楷模,而是每天都在他眼中「活著」的那個人。
在這篇文章中,我們會一起看見:
-
父母行為如何影響孩子的內在結構
-
哪些日常示範會無意中「被學走」
-
以及,該如何調整自己,才能讓孩子學得安心又健康🌱
🧠 班杜拉觀察學習理論:孩子怎麼透過「看你」在學東西?
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包含四個步驟👇
1. 注意(Attention)👁
孩子要先注意到你在做什麼,這一點在育兒現場幾乎無所遁形,因為他們天生會緊盯主要照顧者。
💡例如:當你手機滑不停時,他會觀察到「滑手機=很重要」
當你生氣地摔東西時,他會記住「生氣=可以用摔的來表達」
2. 保留(Retention)🧠
孩子會將觀察到的行為「記在腦裡」,準備日後使用。
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某些行為會延後發作──
有時你以為孩子「沒在看」,其實他默默記著,幾天後、幾週後、幾個月後才突然模仿出來。
3. 動作再現(Reproduction)🎭
孩子會嘗試「演出」他觀察到的行為。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模仿行為。
👶 小寶寶拿玩具當手機、學大人煮飯、學你對寵物講話的語氣等等,都是在再現觀察經驗。
4. 動機(Motivation)💥
若孩子模仿後感受到「這樣做好像有用」、「爸媽有回應我」、「大家稱讚我」,他就更有動機繼續學。
相反地,如果模仿後被罵、被忽略、被糾正,就可能降低再現頻率。
📌 孩子最常模仿的三大類行為
A. 情緒反應模式
父母在情緒來臨時「怎麼處理」的方式,會深深內化成孩子日後的反應機制。
-
🙁 你生氣時是冷處理?爆炸?講理?
-
😢 你哭的時候會說:「我需要休息一下」還是「什麼都不說硬撐」?
-
😤 你遇到失敗時會說:「算了我不行」還是「我再試試看」?
孩子也許聽不懂你的道理,但會學你的「情緒處理路線圖」。
B. 親密關係的互動方式
夫妻之間、親子之間的互動,會變成孩子對「關係是什麼」的基本模板。
-
💬「對話是有來有往的嗎?還是一人主導一人服從?」
-
🔊「生氣時會互相道歉?還是冷戰逃避?」
-
🫂「衝突之後有和解,還是繼續忍氣吞聲?」
這些都會成為孩子未來與朋友、愛人相處的隱形腳本。
C. 價值與生活態度
孩子會觀察我們怎麼面對金錢、責任、挑戰與選擇。
-
🪙「你買東西時會斤斤計較?衝動購物?還是做出有節制的選擇?」
-
🏃♂️「遇到挑戰時,你會逃避還是正面迎擊?」
-
📱「手機是工具?還是爸媽的情緒避風港?」
這些看似小事,卻會深深烙印在孩子的日常行為裡。
🚨 小提醒:你不是要「完美」,而是「有意識地示範」
身為爸媽,不可能什麼都做到最好,孩子也不需要完美楷模。
他們需要的,是一個會犯錯、也會修正,會生氣、也會道歉的「活人父母」。
你可以這麼做👇
-
生氣時說:「我現在有點煩躁,我需要冷靜一下,我等一下再跟你講。」
-
做錯事後說:「我剛剛口氣太重了,對不起。下次我會試著慢一點說話。」
-
面對失敗時說:「我也覺得這次很難,不過我會再想想看別的辦法。」
這些真實而坦白的表達,比任何說教都更有力✨
🧠 父母可試試這三個觀察力練習
-
回放一日育兒行為:我今天說過哪些話,孩子有學進去嗎?
-
孩子最近的行為,有哪一部分是在「模仿我」?(不論正面或負面)
-
如果孩子變成我的縮影,我能接受嗎?有哪些地方我想再調整?
🌈 結語:你怎麼活,孩子就怎麼學
孩子的學習,不只來自課本或玩具,更多來自──你。
你怎麼面對挫折、怎麼與人相處、怎麼對待自己,
孩子都一點一滴收進內在,變成他的語言、選擇、甚至命運。
所以你不需要當「完美爸媽」,但可以當個「有意識的活教材」。
陪孩子一起成長,一起修正,一起學會溫柔地待人與待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