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6月3日 星期二

媽媽的「心理肌肉」也會累——聊聊自我損耗理論

 當媽媽的「心理肌肉」也會累——聊聊自我損耗理論

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?明明早上還信心滿滿,決定今天要做個溫柔有耐心的媽媽,結果到了下午,寶寶一哭、玩具一亂,自己就忍不住大聲吼了出來。


然後,心裡又開始自責:「我怎麼又沒忍住?」這種反覆內耗,其實在心理學上有個很貼切的解釋,就是美國心理學家 Roy Baumeister 提出的「自我損耗理論」(Ego Depletion Theory)。


什麼是自我損耗理論?

簡單來說,這個理論把我們的意志力、專注力和情緒調節能力,比喻成一塊「心理肌肉」。

每當我們努力壓抑怒氣、強迫自己冷靜、或是耐心哄睡寶寶時,這塊肌肉就會被消耗一點點。用力太多、補充太少,最後就會像運動過度的肌肉一樣,痠痛、無力,甚至連原本輕鬆的小事都做不到。


媽媽的日常,就是自我損耗的現場

舉個媽媽界的例子:寶寶半夜哭鬧,你忍著睡意起來安撫,白天還要餵奶、換尿布、陪玩、收拾家裡。每一個「忍住不發火」的瞬間,其實都在消耗你的心理能量。

到了下午,當你發現自己對小事暴躁、沒耐心,甚至開始懷疑「我是不是不夠好」,這就是自我損耗的典型表現。

如果這時候沒有適當的休息或心理補充,這種「內耗」就會越來越嚴重,形成一種惡性循環:越沒耐心,越容易自責,然後又更沒力氣去調整情緒。

久而久之,心理電池就會完全沒電啦!


為什麼會這樣?科學家怎麼說

Baumeister 的團隊做過一個很有趣的實驗:讓一組人先忍住不吃桌上的巧克力,再去解難題;另一組人則沒有這個限制。結果發現,前一組人很快就放棄了,因為他們的「意志力」已經被消耗掉了。這就像媽媽們一整天忍耐下來,最後連最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一樣。

雖然後來有些學者對這個理論提出質疑,但大部分的研究還是支持「自我控制資源有限」這個觀點。也就是說,媽媽們的「心理肌肉」真的會累,需要適時充電!

怎麼補充心理能量?

  1. 小休息很重要:哪怕只是喝口水、深呼吸、滑個手機,都能讓心理肌肉喘口氣。

  2. 正向自我對話:提醒自己「我已經很努力了」,不要一直自責。

  3. 找到自己的補給站:有人喜歡聽音樂,有人喜歡曬太陽,找到屬於你的快樂小確幸。

  4. 求助與分享:和另一半、家人或媽媽朋友聊聊,情緒就不會悶在心裡。

結語

自我損耗理論讓我們明白——媽媽不是超人,心理能量真的有限。每一次忍耐、每一次壓抑,都是在消耗自己的「心理肌肉」。記得,適時給自己充電,才能有力氣繼續溫柔帶娃,否則一不小心就會「斷電」啦!💡💪

親愛的媽媽們,別忘了,你的溫柔和耐心也需要被呵護喔!🌸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